首页 / 股市资讯 / 天有为IPO定价93.5元/股,成为年内A股最贵新股!

天有为IPO定价93.5元/股,成为年内A股最贵新股!

 编辑:邓临  来源:邓临  发布时间:2025-04-16 13:35:11  浏览:
摘要:智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汽车电子行业注入了全新动能。4月15日,汽车电子领域迎来重要里程碑——天有为电子正式启动IPO进程,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

智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汽车电子行业注入了全新动能。4月15日,汽车电子领域迎来重要里程碑——天有为电子正式启动IPO进程,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

根据最新披露的招股意向书显示,这家专注于汽车仪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与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加速向智能座舱领域布局升级。目前天有为已成功打入多家头部车企供应链体系,与国际知名车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天有为IPO发行价创今年新高

时隔一年,A股市场迎来了一只重磅IPO。4月14日,黑龙江天有为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进行A股股票发行申购,申购代码732202,申购价格每股93.5元,申购上限1.25万股。天有为IPO

天有为高达93.5元/股的发行价,为目前A股市场年内发行价最高的新股,也是近14个月来发行价最高的新股。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发行价高企,天有为的市盈率仅为13.5倍,显著低于行业平均值27倍,甚至低于比亚迪、德赛西威等同行业的竞争对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发行中,天有为同步引入战略配售机制,这是A股新股发行中的重要制度安排。战略配售是指将部分新股优先配售给战略投资者,如产业投资者、头部机构或长期看好的资本方等。

根据公告,公司初始战略配售的发行数量为800万股,占此次发行数量的20%。战略配售不仅体现了市场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认可,也进一步提升了发行的稳定性与成功率。

根据招股书披露,天有为电子主营业务涵盖汽车仪表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及服务全产业链,并正积极向智能座舱领域延伸布局。而各项数据显示,近年来公司呈现稳健发展态势。

天有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

公司业绩方面,2022年至2024年,天有为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9.72亿元、34.37亿元和44.6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97亿元、8.42亿元和11.36亿元。由此不难看出,公司最近几年盈利能力在持续增强。

天有为以复合屏为代表的液晶屏技术、双联屏技术、光学贴合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等顺应了汽车智能化发展趋势,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提升了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也满足了客户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推动了公司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天有为收入

此外,公司还与国内汽车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自2003年设立以来,深耕汽车仪表盘行业20余年,具备成熟的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以及服务保障能力,积累了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整车厂及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客户。

其中,全球汽车销量排名前三的现代汽车集团是公司的第一大客户、公司自2018年起开始为现代汽车批量供货;报告期间,公司向现代汽车集团的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在50%以上。

结合现代汽车集团整车销量测算,2024年公司对其销售的产品占现代汽车集团同类采购比例的30.69%,系现代汽车集团的核心供应商之一。依托客户资源优势,公司2024年国内汽车仪表市场的占有率达12.16%;且随着出口业务的增加,公司2023年全球市场占有率达5.31%。

天有为电子成功实现IPO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良好的业绩表现和完整的产业链布局。然而,公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若干亟待完善的问题,其中包括:股权结构集中度偏高、募资规模过大以及国际专利技术储备相对薄弱等风险因素。

天有为家族控股超九成,研发投入低

1、股权高度集中

据招股书披露,王文博、吕冬芳夫妇为天有为实际控制人,发行前合计控制公司91.49%股份的表决权。其中,王文博、吕冬芳夫妇分别直接持有公司53.60%和32.54%股份。除了家族成员、亲属持股之外,家族成员任职情形较多,家族式管理特征突出。

2、募资规模超预期

天有为本次IPO计划募集资金30.03亿元,其中9亿元拟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按照93.50元/股的发行价和4,000万股的发行数量计算,实际募集资金总额预计将达到37.4亿元,较原计划超募7.37亿元,超募比例达24.5%。在当前A股市场环境下,这一募资规模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可能对市场流动性造成一定压力。天有为募资规模

3、研发投入持续走低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天有为拥有境内专利134项,其中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外观设计专利12项,拥有国际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8项。相比此前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数据,天有为总体专利数少了1项,主要是实用新型专利由71项变为70项。也就是说,半年时间该公司研究专利方面没有任何新成果。

天有为电子以93.5元/股的“年内最贵新股”姿态登陆A股,既展现了市场对智能汽车产业链的追捧,也折射出当前资本市场的估值偏好。但是透过亮眼的财务数据,投资者需审慎看待其存在的发展隐忧: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超常规的募资规模与持续走低的研发投入形成的反差,为公司长期发展埋下不确定性。因此,我们在关注短期估值红利的同时,更需关注公司治理改善与技术突破的实际进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