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资讯 / 旭辉控股490亿债务重组进入关键阶段!

旭辉控股490亿债务重组进入关键阶段!

 编辑:吕山君  来源:吕山君  发布时间:2025-05-14 14:23:53  浏览:
摘要: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是一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综合型房地产企业,主营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投资及物业管理三大板块。公司以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为核心,同时积极拓展物业租赁业务,近年来正逐步向轻资产...

旭辉控股集团(00884.HK)是一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综合型房地产企业,主营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投资及物业管理三大板块。公司以住宅和商业地产开发为核心,同时积极拓展物业租赁业务,近年来正逐步向轻资产模式转型。

在当前房地产行业持续深度调整的大环境下,旭辉控股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市场考验。值得关注的是,5月7日公司发布的最新公告显示,其境外债务重组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这为企业在行业寒冬中的稳健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

旭辉控股债务重组迎新进展

自2022年11月启动境外债务重组以来,旭辉一直与债权人保持开放且建设性的沟通,并逐步获得了债权人的广泛支持。2024年9月,旭辉首次宣布其境外债务重组支持率已达31%,仅一个月后便飙升至78%,11月进一步提升至近90%。旭辉控股集团重组公告

今年3月,旭辉与境外债权人小组就重组支持协议(包括经修订条款书)的若干修订达成原则性一致,境外债务重组的成功落地已基本无悬念。

5月7日,旭辉控股集团发布公告,宣布其境外债务重组工作取得新进展。公司将于6月3日在香港年利达律师事务所办事处召开债权人会议,审议债务重组计划。

5月12日,旭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林中坦言,过去在规模扩张过程中未能充分控制风险,令公司和合作伙伴承压。同时表示,在近900天的境外债务重组过程中,深知方案的反复调整带来了很多麻烦。但即便在最艰难时,各方仍以建设性姿态反复磨合,不断释放善意,最终达成共识。

根据最新方案,旭辉此次重组的境外债务包含本金约44.9亿美元的12笔高级债、永续债和可转债,以及本金约23.1亿美元的13笔境外贷款,总计本金68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90亿(按5月12日汇率计算)。

从数据来看,旭辉目前境内外信用债占总债务的比例约为70%。在境外重组中,债转股是主流选项,而债转股对债权人而言也是极具吸引力的选项。

境外重组债转股是主流选项

股票流动性与增值潜力:与有息债务相比,股票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增值潜力。债转股不仅优化了旭辉的资本结构,保留了股东价值,还为债权人提供了灵活的退出通道和未来的增值机会。

债务结构优化:截至2024年底,旭辉的境外债务占总有息负债的比例约为55%,这个比例在行业内属于最高之一。重组后,债务结构将显著改善,为公司价值修复奠定基础。

利益共同体:债转股机制将债权人转化为战略股东,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型治理格局。这一安排同时强化了大股东与管理层的价值创造动能,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协同机制。

多元业态协同发展:作为业内少数完成全业态布局的房企,旭辉通过提前十年构建的“开发+运营”双轮驱动体系,已在多个细分领域建立竞争优势。重组后,这些优势将为公司打开新的发展格局,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

从这可以看出,重组顺利进行,对旭辉控股来说具有多重战略意义。而市场对此也持看好态度,5月12日公司召开境外重组债权人说明会后,公司股价呈现上涨趋势,当日以0.202港元/股开盘,以0.213港元/股收盘。旭辉控股股价走势图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旭辉在完成境内外债务重组后,净资产也将随着重组收益而大幅提升,同时负债水平也将回落至行业合理区间。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估旭辉未来发展前景时,除了关注公司债务重组进展外,公司的业绩表现同样值得关注。

旭辉控股集团2024年收入477.89亿元

旭辉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462.86亿元,同比下降34.79%;归母净利润亏损70.76亿元,上年同期亏损89.83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6.58亿元,同比下降11.88%。旭辉控股集团利润表

具体来看:

在多元业务布局方面,2024年旭辉控股集团投资物业租金及其他相关服务收入表现亮眼,达到约17.58亿元,同比增长10.4%。

保交付层面,旭辉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稳健答卷,全年合计完成约62000套物业单位交付。

土地储备方面,期末公司总土地储备量约为2900万平方米,为后续发展预留战略空间。

期末,旭辉控股集团的现金及银行结余(包括受限制现金及质押性银行存款)合计约为110亿元。

总的来说,旭辉控股的债务重组是化解短期债务压力、推动战略转型的关键举措。但重组只是企业转型的第一步,当前房地产行业仍面临销售低迷、利润率下滑等系统性挑战,想要持续发展,还需在经营质量提升、多元化业务拓展等方面发力。而对投资者来说,既要看到重组带来的短期利好,更需理性评估中长期发展前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