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资讯 / 双登股份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AIDC储能第一股”!

双登股份正式登陆港交所,成为“AIDC储能第一股”!

 编辑:邓临  来源:邓临  发布时间:2025-08-27 13:34:30  浏览:
摘要:双登股份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储能电池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业务覆盖通信基站、数据中心及电力储能等多个领域。8月26日,双登股份(股份代码:06960)成功于港交所上市,成为港股市场上“AI...

双登股份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注于储能电池研发、生产与销售的企业,业务覆盖通信基站、数据中心及电力储能等多个领域。8月26日,双登股份(股份代码:06960)成功于港交所上市,成为港股市场上“AIDC储能第一股”。

双登股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8月26日,双登股份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此次IPO发行价为每股14.51港元,联席保荐人包括中金公司、建银国际和华泰国际。公司也因此成为港股首家专注于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配套储能的上市公司。双登集团上市详情

根据发行安排,双登股份此次全球共发售58,557,000股H股,其中香港发售5,856,000股,国际发售52,701,000股,并设有约15%的超额配股权。

市场认购反应异常热烈,该股超额认购超过3800倍,一手中签率低至0.02%(万分之二),创下港股历史上最低中签纪录,长线基金超额认购也达18.75倍,成为今年港股市场备受瞩目的“明星项目”。

上市首日,公司股价开盘大幅上涨,最高报23.18港元/股,较发行价上涨 59.75%,总市值一度触及约100亿港元。截至收盘,股价回落至19.05港元/股,市场整体反响积极。双登集团股价走势图

值得一提的是,双登集团此次IPO还获泰州地方国资战略加持,最终由泰州市国资委控制的三水创投以基石投资者的身份入局,按发行价认购了2.2亿元人民币的等值股份。

双登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储能领域,致力于电池及系统的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此次上市获得市场高度关注,主要得益于公司坚实的资本实力和独特的竞争优势。

双登股份多技术布局

双登股份最初从铅酸电池业务起步。随着市场对电池容量、循环寿命及环保性能的要求不断提高,开发性能更强的电池成为行业必然趋势,锂电、钠电等前沿技术也逐渐进入主流视野。

在锂电池领域,双登股份自主研发了磷酸铁锂系列产品,涵盖高倍率45Ah、60Ah,以及100Ah至587Ah等多种规格,并已实现批量出货。此外,公司还在湖北襄阳建成了规模达10GWh的储能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双登集团产品

(图片来源:双登集团官网)

在钠电池方面,双登股份于2023年推出了首款用于通信基站的48V钠离子电池系统。2025年,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通信低温智能钠离子电池,该产品目前已在多个地区实现规模化应用。

截至目前,双登股份已依托全球六大生产基地,构建了从电芯、系统到整体解决方案及运维管理的全产业链布局,业务覆盖数据中心、5G通信、大型储能和户用储能等核心应用场景。

这种多代技术并行的能力,使公司成为业内少数成功跨越了从铅酸到锂电等多轮产业周期的企业。持续的技术投入也带来了显著的财务回报,公开数据显示,双登股份在营收和毛利方面均表现出良好态势。

双登集团近年营收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在储能电池领域,双登集团始终保持领先的市场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双登股份在全球通信及数据中心储能电池供应商中出货量排名第一,市占率达到11.1%。具体来看,公司在通信基站储能市场的出货量位居全球首位,市场份额为9.2%;在数据中心储能市场则位列中国企业第一,全球市场份额达16.1%。

双登集团的客户群体涵盖了多家全球领先的通信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目前,其客户已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爱立信、沃达丰、挪威电信,以及阿里巴巴、京东、百度、秦淮数据、万国数据等知名企业。

根据招股书披露,双登集团在2022年至2024年期间的收益持续增长,分别为40.73亿元、42.60亿元和44.99亿元人民币;同期净利润表现整体稳健,依次为2.81亿元、3.85亿元和3.53亿元人民币。双登集团利润表

毛利方面,近三年分别为6.9亿元、8.67亿元和7.51亿元,毛利率则分别为16.9%、20.3%和16.7%。年内盈利与盈利率也保持稳定,2022至2024年盈利分别为2.81亿元、3.85亿元和3.53亿元,盈利率分别为6.9%、9%和7.9%。

2025年前五个月,双登集团实现营收18.6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4亿元增长33.36%;毛利为2.79亿元,略高于上年同期的2.76亿元;但毛利率为14.9%,相比上年同期的19.7%下降了4.8个百分点。

双登股份成功登陆港交所,标志着公司发展迈入全新阶段。借助资本市场的支持,双登有望进一步巩固其在储能行业的领先地位。然而,当前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公司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持续加大技术投入,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对于投资者而言,在关注短期利好的同时,更应理性审视其长期发展潜力,谨慎作出投资决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