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市资讯 / 恒坤新材成功登陆科创板,营收规模持续扩大!

恒坤新材成功登陆科创板,营收规模持续扩大!

 编辑:邓临  来源:邓临  发布时间:2025-11-19 13:35:01  浏览:
摘要:恒坤新材成立于2004年,作为国内少数掌握12英寸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与量产能力的核心企业,其主营业务涵盖光刻胶与前驱体材料,产品已成功导入国内主流12英寸晶圆厂,服务于先进的存储及逻辑芯片制造工艺。...

恒坤新材成立于2004年,作为国内少数掌握12英寸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与量产能力的核心企业,其主营业务涵盖光刻胶与前驱体材料,产品已成功导入国内主流12英寸晶圆厂,服务于先进的存储及逻辑芯片制造工艺。

自今年8月29日科创板IPO成功过会并提交注册后,公司股票已于昨日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688727”。这一里程碑事件迅速引发了市场与投资者的广泛关注。

恒坤新材科创板上市

11月18日,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恒坤新材)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恒坤新材上市

IPO前,恒坤新材实际控制人易荣坤直接持有公司19.52%的股份表决权,并通过厦门神剑、晟临芯、兆莅恒间接控制公司5.94%股份表决权,另外通过与公司股东肖楠、杨波、张蕾、王廷通签订《一致行动协议书》控制公司10.19%的股份表决权,合计控制公司股份表决权比例为35.65%。

公司本次公开发行股票6,739.794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5%。发行价格为14.99元/股,据此计算,募集资金总额约为10.10亿元。发行完成后,公司总股本增至约4.49亿股。

本次上市募集资金净额约为8.92亿元,将主要投入“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与“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的建设。据招股书披露,前驱体二期项目在顺利建成投产后,达产年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31亿元,净利润1.30亿元。

上市首日,恒坤新材市场表现亮眼。该股以58.00元/股开盘,较发行价大幅上涨286.92%,盘中股价最高触及65.00元/股。截至收盘,股价报收于61.55元/股,涨幅高达310.61%,公司总市值也随之升至约277亿元。恒坤新材股价走势图

恒坤新材上市首日股价的强劲表现,其根本动力源于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据招股书披露,公司已在报告期内成功实现境外同类产品的替代,突破了12英寸集成电路关键材料的国外技术垄断。

恒坤新材具备技术“硬实力”

公司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方面成果显著。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获得101项授权专利,其中包括43项发明专利,其产品主要应用于12英寸晶圆制造的多个关键工艺环节,成功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

强劲的研发投入为此提供了持续动力:2022年至2024年,研发费用从4,274.36万元逐年提升至8,860.85万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也达到了4160.43万元。

公司的SOC、BARC、i-Line光刻胶、KrF光刻胶及TEOS前驱体等核心产品已实现稳定量产与规模化供货。其中,KrF光刻胶在2024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更高端的ArF浸没式光刻胶也已通过客户验证并开始小规模销售,可适配先进存储芯片及90纳米以下逻辑芯片的制造需求。

市场表现印证了其技术实力。最近三年,公司自产产品销售收入从1.24亿元快速增长至3.4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66.89%。目前,公司已完成超过百款产品的研发、验证或量产,客户群覆盖了国内主流的12英寸晶圆制造厂,成功实现了对境外同类产品的替代,打破了该领域关键材料的国际垄断局面。

得益于持续的技术投入与积累,公司已成功将研发成果商业化,其招股书显示,公司近年来的营收持续上涨。

恒坤新材营收持续增长

2021年至2025年1-6月期间,其营收分别为1.41亿元、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2.94亿元;净利润方面,同期分别实现0.27亿元、1.00亿元、0.90亿元、0.97亿元和0.42亿元。恒坤新材营收表

根据恒坤新材IPO上市招股书所披露的信息,在2022年至2024年(报告期)内,公司自产产品销售收入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具体数据分别为12,357.89万元、19,058.84万元和34,418.9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也相应地从38.94%提升至52.72%,再到63.77%,收入规模和占比均逐年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客户结构上较为集中。报告期内,其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始终维持在97%以上,其中对第一大客户A1的销售占比虽从72.35%逐步降至64.07%,依赖程度有所缓和,但单一客户依赖风险仍需关注。

总的来说,成功登陆科创板,为恒坤新材按下了发展的加速键。凭借坚实的技术壁垒和持续增长的营收表现,公司已站在新的起点。在获得资本市场的强力支撑后,公司如何借助上市契机,在扩大技术领先优势的同时,有效分散经营风险、开拓更广阔的客户基础,将是决定其能否持续成长并真正成为行业巨头的关键考验。

相关文章